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教案大全>數學教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4-05-26 14:54:18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必備】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備】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一、教學內容

  這一單元,實驗教材安排在二年級下冊,因“有余數的除法”前移,此單元后移至本冊。

  1、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在100以內)

  2、筆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3、用估算解決問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和在100以內),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2、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yǎng)估算意識和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編排特點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

  數學課程內容的呈現貼近學生生活是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本單元遵循這一原則,為計算教學設計了參觀“世博會”的情境,提出買車票的張數、比較各種車票的價格、“海寶”的銷售量等實際問題;為估算教學設計了“看巨幕電影能不能坐下”等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同時增強了時代感。

  2、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

  提倡算法多樣化的目的是提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獨立思考,變“學方法”為主動地構建方法。本單元仍然注意體現這一理念,如教學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時,呈現兩位學生不同的口算方法,還通過小精靈的提問“還可以怎樣算”,提示可能還有其他算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教學筆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時,也出現口算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勵學生開闊思路,在交流、比較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學習計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

  3、重視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測事物數量的行為,估算能力是指個體懂得在什么情況下無法或不必做出精確的數字處理或數字運算,而應用相關數學知識和策略給出近似答案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不僅要讓學生體會估算的意義,還要讓學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單元教材,在注意結合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學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估算的策略。通過例4及下面的問題,給出了兩種估計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過得出的中間數與準確數和座位數之間的關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例如,例4通過往小估,得出中間數,用中間數與座位數比較,得出中間數大于座位數,利用不等式的性質推出總人數大于座位數,坐不下,解決了問題。二是教學選擇合適的單位進行估算。例4,通過先選擇的估算單位(接近的整百數)不合適,不能判斷;再進行調整,選擇了合適的單位(接近的幾百幾十數)后,通過中間數,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判斷解決了問題的編排,讓學生經歷選擇單位的過程,體會要根據數據的情況,不斷調整估算方法,選擇適當的單位才能解決問題。

  四、具體編排

 。ㄒ唬┛谒

  1、主題圖

 。1)主題圖呈現了六個年級同學準備乘車去參觀“世博會”的情境。圖中給出了每個年級兩個班的人數,為引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提供現實背景。

  (2)主題圖中蘊含著大量數據,不僅為學生學習新課內容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為鞏固練習已學的口算提供了條件。

  2、例1(兩位數加兩位數)

 。1)例1(1),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口算。通過小精靈的問話,明確要求用口算計算,并提示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呈現學生的兩種不同的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計算過程的思路圖。轉化成已學過的口算:把一道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轉化成若干道連續(xù)的、已經掌握的、比較容易的口算,滲透轉化思想。鼓勵學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現了一種口算思路,再由小精靈的問題提示學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體現算法的多樣化。

  3、例2(兩位數減兩位數)

  (1)例2(1)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種口算思路:把減數看作是整十數和一位數的組合,先減去整十數、再減去一位數。

 。2)例2(2)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口算,沒有給出具體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小精靈的話提示,教學時要讓學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體現算法多樣化,反思自己的算法。“你能提出其他數學問題并解答嗎?”,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對所提出問題的解答可及時鞏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

  (二)筆算

  1、例3(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1)例3,教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筆算,包括進位和退位的情況。

  (2)兩個小題,都呈現口算和筆算兩種方法,體現算法多樣化。兩個小題給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學生可以將幾百幾十看作幾十幾個十,轉化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來進行口算。兩個小題都通過小精靈啟發(fā)性的問題,提醒學生筆算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3)“做一做”,鞏固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方法,安排了不進位和不退位的情況,讓學生自主解決。

  (三)解決問題

  2、例4(用估算解決問題)

 。1)未學習過“221+239”的精確計算,可適當避免先精確計算,再為估算而估算的現象,更好地體會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與解答”環(huán)節(jié),給出了應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間數,并不斷調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據不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的過程。教材安排先將兩個數據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百數,相加的結果即是中間數。用中間數與座位數比較,不能判斷總人數與座位數的關系。再進一步將兩個數據看作與它們接近的整十數,相加得出中間數。用中間數與座位數比較,得出中間數大于座位數,那么總人數也一定大于座位數,坐不下。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學生體會需要根據數據的情況選擇適當的單位,才能解決問題。

 。3)“回顧與反思”讓學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決實際的問題時,有時需要對估算方法進行調整。

 。4)在解決問題時,由于數據的原因學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確的結果,教師也應給予肯定。在交流中,讓學生體會估算的優(yōu)勢。

 。6)在例題的情境下,進一步提出“如果兩個旅行團分別有196名和226名團員,這兩個旅行團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讓學生應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間數,再根據不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

  五、教學建議

  1、通過遷移類推學習新知識

  本單元的內容多是在前面學習的計算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谒銉晌粩导、減兩位數,35+34=35+30+4 65—54=65—50—4本質上是整十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等情況的組合。筆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380+550想38+55個十)是筆算兩位數加減法的拓展,它們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過遷移類推來學習。教學中應注意復習整十數加、減一位數、整十數以及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等知識,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通過遷移類推學習新知識。

  2、注意把握好計算教學的要求

  本單元計算內容的教學呈現算法多樣化的特點,在教學時,既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他們采用不同的算法進行計算,但也要適時適度地給予幫助。同時,還應注意把握好教學要求,如教學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時,主要以教學筆算為主,口算是作為另一種算法出現,因此對于這類計算,只要求學生掌握筆算,對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以內加減法口算”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后續(xù)計算學習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訓練!稑藴剩20xx)》對“百以內加減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題/分”。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是第一學段結束時學生應達到的要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單元結束時的具體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過高要求。

  3、加強方法指導,培養(yǎng)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種開放型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因內容而定,因實際情況而變化,往往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而且第一學段的學生估算意識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過程中,這就要求加強估算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有章可循,進行合理的估算。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接觸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體會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養(yǎng)估算的意識。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多練習,逐步積累估算的經驗,總結規(guī)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到在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情境時,要合理選擇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個數位上進行計算的問題,如果選擇的單位不合適,即使估算的策略選擇正確了,也不能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需要在計算之前針對實際背景選擇適當的單位。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第1課時 平移和旋轉圖形

  教學內容:

  教材第P80~82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平移后的圖形。

  2.通過聯系生活經驗,使學生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培養(yǎng)空間觀念。

  3.通過動手操作、模擬示范以及觀察圖片,加深學生對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平移和旋轉。數出平面圖形平移和的格數,以及畫平面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紙飛機、溜溜球、各一個;師生都準備一個圓盤、一個指針,學生準備“動手做”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老師出示美麗的圖形,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

  二、學習新知

  (一)認識平移

  1.出示例1圖

 。1)依次出示3個運動的畫面(火車、電梯、和國旗的運動)。

  提問:你感覺這些運動有什么共同特點?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明確這些運動都是沿著直線的運動。

  指出:像圖中火車車廂電梯國旗這樣的運動,都可以看成是平移。

  (板書:平移)

  舉例:請小朋友說一說,你還見過哪些平移現象?

 。ǘ┱J識旋轉。

  1、出示例2圖

  提問:你能看出圖中表示的是哪些物體的運動嗎?

  引導:電風扇葉片、螺旋槳和鐘面指針做的是怎樣的運動呢?你能用手勢表示這些運動嗎?清小朋友來說一說,并且表示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交流并表示運動方式。

  提問:你知道這些運動有什么特點嗎?這幾個物體運動時,為什么它們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沒有移動到另一處呢,這是什么原因?

  學生交流,明確這些運動都是圍繞一點轉動。

  指出:像圖中電風扇葉片、螺旋槳、鐘面指針這樣的運動,都可以看成是旋轉。(課題位置板書:旋轉)旋轉的特點是繞著一點轉動。

 。ò鍟盒D繞著一點轉動)

  追問:電風扇葉片繞著哪一點轉動?螺旋槳和鐘面指針呢?

  舉例:小朋友還在哪里見到過旋轉現象?

  2、學生“試一試”。

 。1)做轉盤出示“試一試”中的轉盤,讓學生用事先先準備的轉盤面和指針,照樣子做一個轉盤。

  提問:你是怎樣做成這個轉盤的?圓面中心為什么用一個掀鈕固定?

  (2)動手旋轉

  引導:請小朋友按老師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針從指向A點旋轉到指向B點,再把指針旋轉到指向C點或者指向D點。

  提問:剛才指針是什么運動?是繞著哪一點轉動的?請小朋友再把指針從指著A點開始,順時針旋轉一周回到A點。

  還可以怎樣旋轉一周回到A點?請大家做一做。(學生逆時針旋轉)

  追問:怎樣的運動是旋轉?

  (三)比較

  引導:請大家用手勢表示平移,再用手勢表示旋轉。

  比較一下平移和旋轉,它們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小結:我們剛才研究了物體的運動,認識了物體運動的兩種方式,這就是平移和旋轉。沿著直線移動的運動,是平移,繞著一點轉動的運動是旋轉。

  三、練習鞏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獨立觀察,把通過平移能和綠色樹葉重合的圖上顏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方格圖,讓學生說一說平面圖上的方向,讓學生說說兩枚棋子各在原來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動手做”

  指出:不管向哪個方向旋轉,只要是繞著一點的`轉動,就是旋轉運動。

  四、課堂總結

  談話: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容?能說說平移和旋轉有什么不同嗎?你還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平移和旋轉

  在日常生活中,像火車車廂、電梯、國旗等物體的運動方式,我們稱之為平移。

  在日常生活中,像電風扇扇葉的運動、飛機螺旋槳的運動、時鐘鐘擺的運動,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是轉動的,我們稱這種運動方式為旋轉。

  教學反思: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fā)現的最佳途徑則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去獲取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和實踐中去體驗、思考、討論,在教學活動中經歷、感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因此,教師要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一切條件設計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素材,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中。通過與生活的聯系,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貨比三家。(教材第82~8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基本性質。

  2、在具體情境中,學會小數大小的比較,逐步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小數大小的比較,逐步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難點:了解“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基本性質。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通過去文具店買文具認識了小數。但是在買東西的時候,老師發(fā)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你想知道嗎同學們觀察主題圖,說一說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82頁主題圖)

  生1: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是1.80元,也就是1元8角,可以寫成1.8元。

  生2: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是2.00元,也就是2元,可以寫成2元。

  生3:豆豆文具店的橡皮是1.90元,也就是1元9角,可以寫成1.9元。

  生4:每家文具店都賣同樣的橡皮,但是價錢卻不一樣。

  師:由這些發(fā)現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我們要貨比三家,選擇比較便宜的來買。

  師:對!“貨比三家”就是今天我們要共同研究的問題。

  【設計意圖: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激發(fā)學生探究小數大小比較的欲望,為新課教學打下基礎!

  二

  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師:如果想買鉛筆盒,去哪個文具店買比較便宜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說:

  4.90元=4元9角=49角,5.10元=5元1角=51角,49角<51角,所以去奇奇文具店買鉛筆盒比較便宜。

  4.90元比5元少,而5.10元比5元多,所以去奇奇文具店買鉛筆盒比較便宜。

  4.90元是4元多,而5.10元是5元多,4比5小,所以去奇奇文具店買鉛筆盒比較便宜。

  只要學生解釋合理就要給予肯定,鼓勵學生用多種策略比較小數的大小。

  師:淘氣想買橡皮,去哪家文具店買比較便宜

  生1:1.8元和1.9元都不到2元,所以丁丁文具店的橡皮最貴。

  生2:1.8元=1元8角,1.9元=1元9角,可見奇奇文具店的橡皮最便宜。

  師:經過剛才比較小數的大小,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比較小數的大小,小數點前面的部分誰小誰就小,如果小數點前面的部分一樣大,再比較小數點后面的部分。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著各種各樣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補充,學生得出了這樣一種既簡單又實用的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三

  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又增添了許多智慧。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多到幾家商店看看,在商品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們要選擇價格較低的商品。這就叫“貨比三家知好壞,價問三處知貴賤”。

  教學反思

  1、教學中學生已有的“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的知識,是學習小數大小比較的前提。學生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已經在不自覺中用了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提高了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面對問題,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無論哪個學生,凡是以自己的學習方式,根據自己的特點,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都是有效的。為此在教學時我十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方法的多樣化,有意識地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認識,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2、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fā)積極地數學學習情感,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 導入:認識千米

 。ㄕn件出示二年級小朋友的數學日記)

  20xx年9月1日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學校報到。我很高興,因為爸爸給我買了一個長2分米,寬6厘米,高3厘米的鉛筆盒,但是我也累了,那是因為我們來回一共走了2米的路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二年級小朋友寫的一篇數學日記,我們大家來讀一讀。(齊讀)

  師:他們來回只走這么長的路程會累嗎?

  師:生活中你在哪見過千米?(高速路牌、表盤等) 師: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看!

  (出示課件:千米 km 公里的圖標)

  師;這是同學們說的高速路牌,說說什么意思?

  指著“限速”標志 你認識嗎?說說什么意思?(學生說不出,老師解釋)

  師:仔細觀察你還發(fā)現了什么?(千米可以用km表示,又叫公里)(板書:km 公里)

  師你們觀察的真仔細,看來千米在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而且我們還發(fā)現了千米用字母km表示,又時還把它叫做公里。

  二、 感受千米

  師: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我們就從100米來研究。(出示千米) 師:你熟悉這個地方嗎?猜一猜從新西巷路口到學校的什么位置大約100米?(學生討論 交流)

  師:想知道100米到底在哪嗎?看!(播放錄像:老師做適當的解釋)

  師:哦,原來從新西巷口出發(fā),經過操場,還要路過校門口,一直走到體育器材那大約100米

  師:想知道走100米大約花多長時間嗎?大約花1分半,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體會一下100米有多長。(閉眼睛體會)

  師:如果走10個這樣的長度,你知道走了多少米嗎?(1000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10個100米就是1000米)大約多長時間?(十幾分鐘)

  師:原來我們步行1000米要用十幾分鐘,F在你們對千米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你估一估:從天龍到迎澤橋東走,到什么地方大約是1千米?(學生討論)

  師:老師也做了調查,發(fā)現從天龍到迎澤橋東加油站大約1千米,你想說什么?

 。1千米很遠,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師:如果老師站在天龍,你在加油站,我大聲喊你的.名字,你能聽見嗎?

  師:通過剛才我們了解到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約花十幾分鐘,而且還發(fā)現千米是比米大的單位。

  師:我們感受了生活中的1千米,現在回到學校里。(出示課件:操場)

  師:一圈200米,幾圈是1000米?1000米還可以怎么寫?(板書:1千米=1000米)

  師:讀一讀,你發(fā)現了什么?(單位不同,數字也不同)

  師:雖然單位、數字不同,但他們表示的距離?(出示課件:操場250米、400米)

  追問:你是怎么想的?(4個250米是1000米,也是1千米)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千米=1000米,你能用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ǔ鍪菊n件:想想做做1題)

  師:題目要求我們做什么,讀一讀,找找關鍵字

  三、 鞏固練習

  師:小花參加跑步比賽,體育老師讓他繞400米的操場跑5圈,小花一聽,5圈?是多少米,多少千米?你知道嗎?打開課本45頁,你來寫寫。(匯報)

  師:20xx米=2千米,那么(出示課件)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師:現在我們對千米和米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師考考大家的判斷力,認為對的站起來,認為不對坐著不動。(出示課件) 汽車每小時行60米

  1千米又叫1公里

  跑道長400千米

  50千米和5000米同樣長

  師:你們真了不起,那老師到想問問你們,什么時候用千米做單位?(測量比較長的長度時用千米)

  師:說得好,(老師做手勢)

 。ǔ鍪菊n件:天安門城樓高、南京長江大橋、長江) 師:你會填嗎?追問:為什么?

  師:你們太聰明了。(老師表情)

  師:這又是什么圖呢?從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呢?

  師:誰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師:第二個問題你要怎么解決?(同桌討論)

  師:你們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四、 欣賞

 。B類飛行速度、長江長度、地球半徑等自然界有關千米這一單位的知識)

  五、 小結

  今天我們有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它是?說說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千米 (km)

  1千米=1000米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

  教材第19頁練習三1-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xù)進位)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通過不同題型,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連續(xù)進位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連續(xù)進位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練習(練習三第1題)。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問: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xù)進位的乘法計算順序是什么?在豎式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練習三第2題。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學生分組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注意連續(xù)三次進位的`題目,指名回答時要讓學生說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幾,是如何得到的。

  2、練習三第3題。

  (1)出示題目中條件,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小云有5本相冊,每本96張照片;小蘭有4本相冊,每本126張照片。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小云有多少張照片?

  小蘭有多少張照片?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練習三第4題。

 。1)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觀察,說說你獲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樣解答這道題?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4、對比練習(練習三第6題)。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讓學生觀察每組中上下兩道題,說一說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發(fā)現的?再動手計算。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你獲得哪些解決問題的經驗?

  板書設計:

  練習三

  1、 46 22 68 28 34 52

  2、 344 308 195 450 852 2367 4344 2840

  3、 5×96=480(張) 4×126=504(張)

  4、 15×2+5=35(元)

  5、 14×3-25=17(棵)

  6、 39 48 28 56 48 72

  教學反思:

  重視創(chuàng)設聯系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應用,提高學習的興趣。加強例題之間的聯系,以兩位數乘一位數為重點。讓學生切實經歷學習計算方法的過程。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各種計算方法,尤其是筆算的豎式計算方法,都要讓學生有一個體驗、思考和交流的機會。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內容:

  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

  目標:

  1、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概念。

  2、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3、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中,正確地理解分數的概念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

  教學關鍵:使學生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并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的準備: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由分月餅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個月餅分成大小的不一樣的2份,不公平,再次強調“平均分”;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進行表示,引出課題,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1/2的意義和讀、寫。

  (二)認識1/3的意義。

  (三)概括分數的意義并敘述幾分之一。

  (四)折紙游戲,補充分數的意義。

  (五)引出分數的概念。

  (六)自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并指生匯報。

  三、鞏固練習(闖關游戲)

  第一關:考查分數的讀法。

  第二關:看圖寫分數,并說理由。

  第三關:判斷涂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嗎?

  四、全課總結

  這一節(jié)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獲?

  五、拓展升華

  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以班級人數為例,每個學生是班級人數的幾分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班級榮譽感。

  六、布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下課后觀察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數表示,回家后說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好嗎?

  板書:

  分數的初步認識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王園園)

  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1 ......分子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王園園) ......分數線

  2 ......分母

  讀作:二分之一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并能夠正確讀、寫。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學具準備:三張圓形紙片 兩張長方形紙 彩筆 膠帶

  教學過程:

  一、產生分數

  “六一”兒童節(jié)到了,學校準備一次郊外野餐活動,你們想參加嗎?

  (出示主題圖)小軍和小云也參加了野餐活動。你們看,他倆準備了哪些食品?

  (生答:蘋果、礦泉水、蛋糕。)

  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樣分才會讓兩人都滿意?

  (學生回答:蘋果每人兩個,礦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塊。)

  每人分得一樣多,這樣的分法叫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兩個蘋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學過的數表示出來,板書:2、 1。半塊蛋糕怎樣用數來表示呢?有誰知道?

  (如果知道,問:1/2是什么數?如果不知道,問:想知道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數學王國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數,板書課題,

  評: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產生認知沖突,發(fā)現已學的自然數不夠用了,需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數來表示“一半”。孕伏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

  二、認識分數

  1.請打開課本98頁,自學這部分內容。

  評:學生有了認知沖突,會自主尋求答案。教者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讀書自學能力。

  通過看書,你知道了什么?相機教學“1/2”的讀法、寫法及各部分名稱。

  還有什么疑問嗎?考考大家。

 、傧瘛1/2”這樣的數,為什么叫分數?

  ②半塊蛋糕為什么會用“1/2”這個符號來表示?

  (學生感到困難,播放分蛋糕的課件,指出:“—”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這樣的1份。)

  評: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培養(yǎng)學生符號感。

  結合分蛋糕,指名說“1/2”的含義,同位互說。

  2.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張長方形紙的“1/2”嗎?學生操作。

  張貼不同折法的作品,讓其分別說出“1/2”的含義。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況下遇到過“1/2”?

  評:把視角引向生活,結合生活經驗進一步理解“1/2”。

  4.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他分數吧?請打開課本99頁,做“想想做做”第1題。

  電腦對答案,的兩題指名說思考過程,后兩題同桌互說。

  5.做“想想做做”第2題。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訴老師,你選第幾幅圖。其他三幅圖有什么問題嗎?

  評:增加情趣,顯現教法靈活。

  三、比較大小

  分數是不是和整數一樣,也存在大小呢?

  我們先來做一個游戲:拿出三張圓形紙片,比較一下這三張圓形紙片的大小怎樣?

 、賹W生折“1/2”,涂色。

 、趯W生折“1/4”,涂色。

 、郾容^涂色部分大小。

  張貼一個學生的涂色紙片。問:這兩張紙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數表示?你能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嗎?

  板書:1/2>1/4。還可以怎樣說?(1/4<1/2)

 、軐W生用第三張圓紙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張貼一生的涂色紙片。

 、萦谩1/8”與前面兩個分數分別比較。板書:1/2>1/8,1/4>1/8。

 、尥ㄟ^這三個分數的比較,你發(fā)現了什么?

  (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聯系生活經驗理解:可以把圓紙片看作大西瓜,平均分給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評:在操作中體會,在做中比較大小。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學生容易發(fā)現規(guī)律。適時拓展,發(fā)展學生思維。

 、僮99頁“想想做做”第3題。

  第一張紙條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張紙條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張紙條涂色部分占整體的1/6?

  (有的靜止地看第3張紙條數出1/6,有的聯系第2張紙條推出:1/6。)

  今天所學的分數和以前學過的“1”有什么聯系?

  評:結合紙條圖,把新學的分數納入已有的數的知識結構中,建立數感。

  四、鞏固深化

  我們做一個游戲:拿出第二張長方形紙,與同組的小伙伴比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歡的幾分之一,并涂上顏色。

  在小組長帶領下,比較它們的大小。

  每組選出最優(yōu)秀的一幅作品用膠帶貼在黑板上,并在旁邊寫出你要表示的分數。

  集體評價。指名說出其中分數的含義。

  評:折何分數,學生自主;比較大小,學生自主;評價作品,學生自主。學生在自主的時空里,積極踴躍,容易有所創(chuàng)造。

  五、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分數有哪些認識?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需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

  評:整理本節(jié)課的收獲,開啟下節(jié)課的所學,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

  總評:本節(jié)課,學生始終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分數,讓新知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這樣聯結的知識才牢固,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學生主動操作,自主評價,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被調動并得以釋放,學生學得輕松。同時,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思維特點。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第三單元 測量

  第1課時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并能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進行簡單的換算。

  2、借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fā)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建立較為準確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教學步驟: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復習米和厘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3、組織交流測量結果,引出毫米產生的意義。

  4、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俸撩卓梢杂米帜竚m來表示。設疑:關于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匯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

  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鬯伎迹含F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1厘米=10毫米

 、苷垖W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菀龑W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拚f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邔W生填寫數學書的厚和寬并反饋。

  2、畫線段。(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畫出3厘米7毫米長的線段?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畫法: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厘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qū)別。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滿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匯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

  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查看。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第1課時

  一天的時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

  2、程與方法:借助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

  3、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逐步養(yǎng)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某一時刻。

  教學難點:

  知道晚上12時既是24時又是0時。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自學法

  教學準備:

  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 導入新課

  1、師:上個星期六,我有個外地來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經買來了車票,第二天9點到西安我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我一大早起來,9點以前趕到火車站,結果等到很久也沒等到這位朋友,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猜猜看。

  2、正如同學們所猜,我這位朋友買的是晚上9時到西安,鬧了個小誤會,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幾個9時?你有辦法避免這種誤會嗎?

  3、教師板書:晚上9時 上午9時

  4、師: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學都是在時間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這些表示時間的方法來區(qū)分兩個不同的

  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

  時刻。這種方法教普通記時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記時法,他比普通記時法更簡單,它叫24時記時法。

  二、 探究新知

  1、關于24時記時法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2、看書。

  3、自學反饋。

  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時?

  在一天里時針要轉幾天?

  新的一天是從什么什么時候開始的?

  4、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天時間是怎樣過去的?

  三、課堂總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怎樣計算經過時間?

  在書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從書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認識重要的句子畫下來。

  學生自由反饋。

  四、作業(yè)設計

  完成數學書71頁的.2、3題。

  板書設計:

  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間

  結束的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始的時間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內容:

  江蘇教育版課程標準教科書三年級上冊58-60頁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過程,初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在探究過程中,注重學生觀察、操作、猜想等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3.創(chuàng)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備課重點:

  長、正方形的特征,已有的學情分析都表明學生是大致認識的。這樣的狀況并不表明,教學就此輕松,而恰恰給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性因為似懂非懂,新知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吸引力;因為一知半解,教學也就更不易組織和深入。

  重點思考:

  怎么基于而又超越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在處理教學細節(jié)時,突出了特征的揭示,怎樣出自學生自己,而且又是興趣盎然的?

  驗證的安排,怎樣超越細枝末節(jié)而又重點突出,在取舍中凸顯教學智慧?

  生活的聯系,怎樣從司空見慣中提煉新的題材和賦予更多的數學思考?

  特征的運用,怎樣緊扣兩個圖形的特征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金量?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揭示長方形特征

  1.已經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小朋友舉舉手?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形是什么樣的?在桌上找一找什么顏色的.圖形是長方形?

  學生找到了大大小小的長方形。

  2.通過以前的學習,大家對長方形已經有了大體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猜猜它是不是長方形的游戲,看看大家對于長方形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偬枅D形(一個角是銳角的圖形),是長方形嗎?用手中的長方形說清楚理由。反襯出長方形內角是直角。

 、谔枅D形(直角梯形)這個是嗎?從邊和角兩個方面去看,得出長方形對邊相等,有四個直角。

  3.組織學生驗證長方形邊的特征。

  長方形真的上下邊相等、左右邊相等嗎?用手中的長方形驗證一下,再和同桌說一說。

  學生驗證,再交流匯報。由于學生手中的長方形有大有小,所以測量出來的數據各不相同,但每一個個體的測量結果都證明了長方形對邊相等。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材分析:《分數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第一課時《認識幾分之一》是91、92-93頁的教學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因此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學生所熟悉并感興趣的情境,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分數的概念,為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三年級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已經表現出創(chuàng)造力傾向,他們對數學概念的認識具有較強的具體性,概念形成主要依賴對感性材料的概括,因此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認識分數,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用幾分之一表示簡單圖形的一部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操作、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重難點 重點:認識幾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數的概念。

  難點:理解幾分之一所表示的意義,會用折紙、涂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資源平臺:

  1、多媒體課件。

  2、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及彩色筆

  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因此,本節(jié)課我主要采用以讓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讓學生大膽說,寓情境于活動的教學方法。

  問題生成單:

  1.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

  2.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 )。

  3.12里面有( )個6.

  四步三環(huán) 導 學 過 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 出示蘋果)

  1、把這4個蘋果分給小強和小芳,可以怎樣分?如果分得比較公平,每人分幾個?學生說出想法后,教師板書:平均分。

  2、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1

  3、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一半

  提問:一半蘋果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

  引出并板書課題:分數。

  (二)探究活動一:學習例1認識二分之一

  教師:1.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塊,每塊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也就是二分之 一,寫作:1/2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板書: ),讀作:二分之一。伸出你的手指和老師一起寫,先寫橫線,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表示,邊讀邊寫。

  2.把它平均分給四個同學,每個同學又分到幾分之幾呢?下面用小組里的圓形平均分給本組四個同學,并將名字寫在自己的一份上。

  學生:活動一:學習例1

  1、看課件分月餅。

  2、跟老師讀寫分數。

  3、動手分圓片。

 。ㄈ┗顒佣簩W習例2生動手操作折出正方形紙的四分之一。

  教師:怎樣表示出一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請同學們拿出課前發(fā)的正方形紙片試著表示出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用你喜歡的顏色涂出來。

  小結:揭示分數概念。 像1/2、1/4"",這樣的數就叫做分數。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認識幾分之一

  學生:活動二:學習例2

  1.學生自由讀要求。

  2、動手折,并給其中的一份涂色。

  3、小組合作:是怎樣想的?為什么要這樣分?

  4、展示成果。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們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五、 鞏固練習,拓展深化

 。. 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組內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2. P96。玻

  (1)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對嗎?為什么?

 。ǎ玻┠阍诓僮鬟^程中想到了什么?

 。▌邮肿鲱}、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板書設計

  認識幾分之一

  讀作:二分之一 讀作:四分之一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3~5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探究計算經過時間的算法,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進行有關計算。

  2. 進一步感知和體驗時間,逐步建立時間觀念。

  3. 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進一步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現實情境,探究計算方法

  1. 整時段時間計算。

  談話:同學們,現在的電視節(jié)目內容是豐富多彩,精彩紛呈,誰愿意告訴大家,你喜歡收看什么電視節(jié)目?這個節(jié)目會播放多長時間?

  出示電視節(jié)目預報表。

  談話:在這張節(jié)目預報中,你會選擇收看哪個節(jié)目?(讓學生自由說一說)根據你的觀察,你知道哪個電視節(jié)目播放的時間比較長?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請繼續(xù)觀察,“六一劇場”是從什么時間開始播放,什么時間結束?如何計算“六一劇場”播放的`時間?

  學生獨立思考計算經過的時間,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組中交流想法,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計算思路。教師組織學生集體交流,說一說算的方法,肯定學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學生的計算方法可能有兩種,一種是用減法計算,16-14=2。(相機板書)另一種是推算,從14時到15時是1小時,從15時到16時又是一小時,所以從14時到16時是2小時。

  2. 計算從幾時幾十分到幾時幾十分經過的時間。

  談話:同學們,從節(jié)目預報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這個節(jié)目是什么時間播出,到什么時間結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長時間?

  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討論交流,組織學生集體討論。結合學生思路,教師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出示課本例題中的線段圖,引導學生觀察,提問:圖中是把1小時平均分成幾份的?每份表示幾分鐘?開始的箭頭和結束的箭頭分別指向什么時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會計算從8時10分到8時40分這段時間有多長嗎?讓學生說出計算方法。(學生一般會用減法計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

  1.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圖,讓學生觀察,說一說從圖中知道些什么。

  提問:每天的借書時間分成幾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書時間有多長嗎?

  學生獨立算一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解答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做法,說說思考過程。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指導學生看題,理解圖意。讓學生具體說一說題中有哪幾個商店,它們的營業(yè)時間分別是怎樣安排的。

  提問:你們能估計出哪個商店的營業(yè)時間長嗎?

  算算看,每個商店每天各營業(yè)幾小時?哪個商店的營業(yè)時間長?

  3.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題,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并獨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體講評。

  4. 做“想想做做”第4題。

  提問: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小星的睡覺時間分布在幾天里?你會計算嗎?讓學生獨立做題。做好后,組織學生說一說算法,鼓勵學生思考出不同的計算方法。

  5. 做“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火車時刻表。提問:從這張列車時刻表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給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運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組討論后指名口答。獨立做第(1)、(2)兩題,做好后讓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集體反饋。

  提問:從這張火車時刻表上,你還能知道什么?

  先小組交流,再指名在班級里說說想法。

  三、閱讀資料,拓展知識

  出示“你知道嗎”的畫面和文字,讓學生讀一讀。談話:閱讀了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什么?誰能給大家介紹更多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后繼續(xù)查閱資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識講給同學聽。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

 。ㄒ唬┲R與技能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能進行長度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ǘ┻^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踐、操作和推算,讓學生體驗、聯想,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三)情感與態(tài)度

  感受千米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體會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重點:

  1、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2、熟記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并進行初步的應用。

  教學難點:建立1千米長的觀念。

  課前活動:

  1、請學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記錄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數。(一步大約是半米,100米大約走200步)。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學校內從哪兒到哪兒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從學校大門一直到南墻之間的距離大約是100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軟尺。

  教學過程 :

  一、多元復習、 需求導入

  (一)多元復習

  1、同學們! 你們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嗎?先估計一下,再用軟尺測量。

  2、咱們上課的教室有多高呀?誰來估計一下

  3、大家在回答問題時,用到了兩個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米m,厘米cm

 。ǘ┬枨髮

  1、(出示圖片)北京到天津的距離能用米和厘米作單位嗎?用厘米做單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單位是120000米。

  2、讀一讀,說說讀這兩個數時的感受。

 。A設:不會讀、數太大了)

  3、誰能換一個單位表示?讀一讀,說一說感受。

  (120千米,數比較小,讀起來容易。)

 。A設1:能,可以換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

 。A設2:不能,不知道。引導: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

  二、利用體驗、認識千米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

  千米也是國際通用的長度單位,你們知道它還叫什么嗎?會用字母表示嗎?

  板書: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

 。1)同學們說一說在哪兒見過或聽過千米這個長度單位?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熟練掌握一位數除三位數筆算除法的基礎上,會正確計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過學習,形成一定的筆算技能。

  3、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被除數的某一位不夠除,商0的原理。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出示口算卡片,學生口答。

  2、板書下面各題,請學生在本上完成,集體訂正。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學習例7.

  通過情境圖,說一說從中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我們先來解決問題(1)。

 。1)理解題意。

  根據題意可知,每根短跳繩5元,求650元能買多少根短跳繩,應該用除法計算,列式為650÷5.

 。2)探究筆算方法。

  用豎式計算650÷5時,先用5去除被除數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寫1,余下的1個百和5個十合成15個十,5除15個十商3,3寫在十位上,個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個位上寫0,其中0減去商和除數的乘積0的步驟可以省略不寫。

  指名學生板演。

  我們再來解決問題(2)

 。1)理解題意。

  根據題意可知,每根長跳繩8元,求245元能買多少根長跳繩,還剩多少錢,應該用除法計算,列式為245÷8

 。2)探究筆算方法。

  筆算時,先看被除數百位上的數,百位上的數不夠除時,看被除數的前兩位,用8去除被除數百位和十位合成份數“24”,8除24得3,在商的十位上寫3,接著用8去除被除數個位上的5,8除5不夠商1,在商的.個位上寫0,被除數的個位上還余5,表明這是一道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指名學生板演。

  師生總結商末尾有0的兩種情況

 、俪奖怀龜凳徽贸M,個位又是0,就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個位上商0就可以。

 、诔奖怀龜凳徽贸M,而被除數個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就不必再除,只要在商的個位上寫0,落下被除數個位上的數作余數即可。

  三、課堂作業(yè)新設計

  1、教材第25頁的“做一做”

 。1)請學生自選兩題在練習本上完成。

 。2)指名學生板演,,敘述自己的計算過程。

 。3)檢驗。

  2、病題門診。(教材第26頁練習五的第6題)

 。1)看題,明確題意。

  (2)觀察各題錯在哪里。

 。3)同桌互說如何改正。

 。4)在本上動筆改錯。

  3、教材第26頁練習五的第1、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

  四、思維訓練

  教材第28頁第14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內容:(實驗數學)第五冊、第118120頁例1-例3。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的特征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通過對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機、投影片、鐵絲等。

  教學過程:

  一、準備

  教師出示動物園籃球場平面圖,提問:動物園籃球場是什么形狀?長方形有幾條邊?有什么特征?

  二、誘發(fā)

  投影:例1 動物園籃球場長26米,寬14米,小狗花花繞籃球場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課件展示:小狗花花圍著籃球場走一周。教師: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計算出來?(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玻叮保矗玻叮保矗剑福埃祝

  長 + 寬 + 長 + 寬 =長方形的周長

  三、釋疑

  1、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長方形的四條邊的總和。教師板書:長方形四邊長度的和叫做長方形的周長。

  2、讓學生比劃周圍一些長方形的周長。例如:黑板、桌面、課本等。

  3、展示:長方形對邊相等。教師:根據長方形的特征,我們能不能找出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其他方法。學生推導出下面的計算方法(利用對邊相等)。

 。玻叮兀玻保矗兀玻剑福埃祝

  長方形的周長= 長 X2+ 寬 X2

 。础⒄故荆盒」坊ɑㄏ茸咭粋長,再走一個寬。提問:這時它走了多少米?是長方形的'周長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著走完全程。教師提問:剩下的路程是長方形的多少?長方形的周長還可以怎樣求?學生進一步觀察后,推導計算長方形周長的第三種方法。

 。ǎ玻叮保矗兀玻剑保矗ɡ迕祝

  長方形的周長=( 長 + 寬 )X2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板書幾種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讓學生觀察以上幾種計算方法,比一比發(fā)現第三種方法最簡便。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讓學生議一議:要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哪幾個條件?

 。、教師出示例2(投影),學生獨立解答。

 。、教學例3,學生讀題后,教師操作:拿一段長50厘米的鐵絲,先量出一個長,用鐵鉗擰成90度角,再量出一個寬,用鐵鉗擰成90度角擰成一個長方形后,讓學生觀察并討論: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鐵絲的長度-長方形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根據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答此題。

 。浮⑼队埃海ㄗ寣W生在課堂獨立做兩道題)

  四、轉化和應用

  投影:

  1、數一數,下圖中有幾個長方形。

 。病⒘恳涣扛鱾長方形的邊長,計算各個長方形的周長。

  課件:展示黃、紅、藍三個長方形。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2-14

三年級的教案數學上冊10-10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02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2-29

小學三年級上冊的教案數學03-05

人教版數學上冊教案05-08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22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15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