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通用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1
2018年11月間,認真研讀樓宇烈先生《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研讀過程中,屢屢出現(xiàn)開悟的感觸,心中的一些結(jié),一個個被打開,很是暢快,過程及感悟一記,聊作紀念。
因為工作的緣故,最近幾年越來越多接觸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了不少書,也在工作和生活實踐中研究體會出一些東西,但總是感覺抓不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與我而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像一條游龍,始終在我上空盤旋,但卻被云遮住一般,我伸手去碰觸,只是偶爾會摸到龍須,根本看不見這條龍的真面目。挺著急,但突破無術(shù)。
偶然間,在《人民教育》讀到一篇北京大學哲學系樓宇烈教授的文章,講述他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文章寫得深入淺出,讀來頗為過癮,仿佛一陣風,幾乎要吹跑蓋住龍的浮云。反復讀了幾遍,每每都能琢磨出新滋味來,但總覺得還不夠過癮。我心里著急,總想快點看清真龍的樣子,于是,上網(wǎng)查閱并購入樓宇烈教授的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書籍,希望它們成為鐵扇公主手中的蒲扇,快速驅(qū)逐云朵,讓我見到真龍的形態(tài),讓我真正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一本書的作用真的有這么大嗎?真的!絕無虛言。想透徹理解中國文化,這本《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上三遍,定會讓你豁然開朗。
關(guān)于"人文"
"人文"一詞出自《周易》:"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點就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礎(chǔ)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狀態(tài)。
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從與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來。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為根本,中國是人道的宗教,以人為根本。中國文化中沒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國家庭、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觀里,人是獨立的個體,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人與人之間只有外在的、沒有內(nèi)在的關(guān)系;而在中國的生命觀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續(xù)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有血脈的聯(lián)系,彼此之間都是有責任、義務的,中國的生命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小家到大家,從小家庭到大家族,從大家族到家鄉(xiāng),再從家鄉(xiāng)到國家都是一個整體。再比如,西方哲學關(guān)注的對象是物質(zhì),中國哲學關(guān)注的對象是人事。物道科學以物為根本,人道科學以人為根本,等等。
看看,中國文化的"人文"情懷在次,很多世間俗事就很好理解了。"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做到了嗎?每個人的微信里,是不是都有類似"歡樂大家庭","某家大院","合家歡"等名稱的家庭群?拜年、過節(jié)串門走親戚,這些禮俗,無一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文"色彩的體現(xiàn)。
關(guān)于"以人為本"
書里說,以人為本,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在我以往的認知中,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一種學說,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以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及之后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上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強調(diào)個人主義和個人言論自由的時代背景,為人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chǔ)。人本主義心理學區(qū)別于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和另外一種行為主義理論,強調(diào)人性中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價值"等。
我困惑了,西方傳來的人本主義理論,難道源頭在中國?
讀這本書后,解惑。
書中說,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中國文化中沒有一個外在的神或者造物主,中國人的家庭、中國社會秩序的維護都是靠道德的自覺自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
繼續(xù)深入,中國人"以史為鑒"、"以天為則",周王朝就已經(jīng)認識到"天命靡常",《尚書》中記錄了周人對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jié)——"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認識到?jīng)Q定命運、政權(quán)興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壞。中國古人非常重視修身,《大學》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修身是核心,因此才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主張在行動上、實踐上提升自己。
為了不斷提升自我德行,就必須防止物欲引誘和腐蝕。荀子說,"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看看,現(xiàn)在流行的自我控制說,自律說,老早就出現(xiàn)了。跟雙十一的購物狂剁手一黨們說說,"無以物亂官,毋以官亂心",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就成了君子了,要成為一個有獨立性、主體性、能動性的人,不應該被物管住。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學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學知識的文化;中國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在實踐中,并不追求理論上的日新月異。
關(guān)于"讀書做人"
在書中,樓教授花很大篇幅講述讀書做人的道理,關(guān)于讀書的目的,作者認為有三:一是通曉人道,明白事理;二是變化氣質(zhì),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識,學習技能。關(guān)于讀書的次第,推舉《中庸》中"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步驟,朱熹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六方法。
他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讀書是為了更好地做人。作者以禪宗的智慧為例闡述做人的道理,提出要"做本份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行慈悲愿、啟般若慧、證菩提道。"直指修行的真諦是平靜地對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份。又以中醫(yī)為例闡述心態(tài)的重要,指出中醫(yī)講究的中正平和是和中國文化的生命觀相一致的,國醫(yī)用"中"的概念來調(diào)整人體各種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例舉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告誡兒子的"治心病以廣大二字為藥",和《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作者還特別強調(diào)中國知識分子的天下情懷和憂患意識,引用《大學》觀點,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人生"三綱領(lǐng)","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八條目"."八條目"是實現(xiàn)"三綱領(lǐng)"的具體步驟,其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修身,最高理想是至善。
好吧,看懂這本書,不單明確了讀書的目的,連養(yǎng)生的智慧都學會了。"馭欲、養(yǎng)情、明理",控制好七情六欲,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病從口入,病由心生",不過如此。
"自愛愛人被人愛,自知知人被人知",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會,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種天下情懷。通過跟著樓宇烈先生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讀書做人道理的經(jīng)典論述,使我們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化人"的力量,感受到中華"行天下之大道"的正能量。
書中還有很多玄妙之處,需多讀幾遍,細細品味,還需于生命實踐中,感悟理解。
龍,終于現(xiàn)身,我,已然看呆。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2
讀書分享的意義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樂
有幸拜讀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暨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先生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感覺內(nèi)心像是受到了一次全新的洗禮,得到了佛家所說的頓悟一般,的確是收益頗深。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反復地閱讀,在如何做人做事方面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啟發(fā)。今天我就擷取其中的一點做以分享。
向天地學習
讀書分享的.意義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樂
我們要向天地學習,學習它們的廣大無私。我們看到天地不僅生萬物,還養(yǎng)育萬物,但從來沒有私心。天覆地載,天在上,地在下,萬物在中間,"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從來不排擠任何一個事物。天地讓萬物自由生長,卻從來不去占有、主宰它。所以我們也要學習天地的廣大無私的精神,作為父母,我們?yōu)樽优娜獾胤⻊,無償付出不求回報;作為教師,我們對我們所教的每一個學生盡心盡責,對學困生我們耐心輔導不求回報,只求他們能夠?qū)W有所成。以無私之心來做人做事,內(nèi)心是幸福甜蜜的,事情也一定能做的圓滿。
向水學習
讀書分享的意義在于享受每一分的快樂
我們還要向水學習,學習它的潤澤萬物而不求回報。老子說“上善若水”,就是說最好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永遠往下流,它潤澤萬物,可是它從來都不求萬物的回報,這就是它的無私之處,偉大之處。我們?nèi)祟愐惨袼@樣的優(yōu)秀品質(zhì)學習,我們?nèi)椭蜇毨Ф鵁o法完成學業(yè)的孩子,我們?nèi)椭蚧疾《萑肜Ь车募彝,我們(nèi)椭切┎恢裁丛蛳萑肜Ь车哪吧,我們可以默默地付出,我們可以伸出我們的雙手助他們一臂之力,我們可以像“微塵”一樣做好自己,奉獻自己的愛心而不求任何的私利。
心底無私天地寬
我們?nèi)绻芟裉斓厮菢,無私奉獻而不求回報,那么我們的內(nèi)心一定是澄澈愉悅的,我們的內(nèi)心一定是輕松愜意的,我們的未來之路也是寬闊無邊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心底無私天地自然寬。
總之,心底無私天地寬,只要你心底無私,生命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因為你的內(nèi)心清凈,周圍的一切也顯得格外美麗;因為你滿懷慈悲,也就會為身邊乃至世間所有人帶來光明。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3
近日,閑暇之余閱讀了樓宇烈先生名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一本書,行文如白話,下筆聊家常,對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根本精神,娓娓道來,讀來毫不吃力,使人通曉明暢,大有必欲一氣讀完而后快的感覺。
書中最精之處,是闡述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乃是“以人為本”!耙匀藶楸尽钡娜宋木袷侵袊幕袆e于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更是對社會人類的一項重要貢獻。根本來說,它強調(diào)了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
這些人文思想是由先賢積極探求人生哲理得來,離現(xiàn)代社會已逾數(shù)千年,似有陳腐爛迂之嫌,特別在當今極力追求物質(zhì)文明的時代拿來擺說的話。上個世紀,西學東進,西方文化在中國教育及社會文化等方面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個不平衡導致了很多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質(zhì)疑、否定,甚至全盤拋棄。幸好還有眾多的有識之士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奮力鼓與呼。
進入21世紀,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物質(zhì)條件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金錢至上”、“物質(zhì)享樂”的思想泛濫之極,人們窮奢極欲的追求物質(zhì)快感享受,徹底的淪為物質(zhì)生活的奴隸。國人精神層面的生活江河日下,乃至違背自然規(guī)律、違反人倫的違法犯罪案件層出不窮。樓宇烈先生在書中點出,這是上世紀及當今中國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明顯存在的兩個不平衡。即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失衡和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不平衡。
作為華夏兒女,生在這片炙熱土地上,就深深的被打上了這片土地的烙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沒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們又怎么能真正抬起我們的頭?
鑒于此,樓宇烈先生在書中一再呼吁國人,要切實重視中國“以人為本”的傳統(tǒng)文化,要真正的回歸傳統(tǒng)并認同自我,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大力加強人文文化建設(shè)的力度,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在享有高度物質(zhì)文明帶來的便捷的同時,能常葆有禮、義、廉、恥之心。
當今社會尊重原創(chuàng),鼓勵創(chuàng)新。失去了原創(chuàng)的地位,就意味著自我主體的喪失,亦即自我身份認同的錯亂。而我國最大最重要的原創(chuàng)就是流傳了幾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且繼承原創(chuàng)并發(fā)揚光大之,我輩責無旁貸。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4
在閱讀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后,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中國文化認知的新大門。作者通過深入剖析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讓我領(lǐng)略到了其中的獨特魅力。
書中提到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包括天人合一、貴和持中、剛健有為等方面!疤烊撕弦弧睆娬{(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使我意識到我們應尊重自然規(guī)律,而不是一味地去征服自然。這種觀念在當今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峻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貴和持中”所倡導的和諧、中庸之道,讓我明白了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發(fā)展中,和諧、平衡的`重要性。它提醒著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避免極端和沖突。
“剛健有為”則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要勇于進取,不斷超越自我。
同時,書中豐富的歷史典故和文獻資料,讓我看到了中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與發(fā)展。從古代的哲學思想到現(xiàn)代的社會價值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始終貫穿其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我們有時可能會忽略或淡忘了這些寶貴的文化精神。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深感有必要重新審視和傳承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
我們應當將這些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導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例如,在追求個人發(fā)展的同時,也要關(guān)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秉持和諧、包容的態(tài)度;面對挑戰(zhàn)時,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
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我們在當今時代實現(xiàn)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它能為我們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柱,讓我們在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保持獨特的文化自信。
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化充滿了自豪和敬意,也激發(fā)了我進一步探索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決心。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積極去領(lǐng)悟和踐行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一定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5
閱讀了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一書,我深受啟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本書不僅讓我領(lǐng)略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讓我對“以人為本”的文化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
樓宇烈教授以其深厚的學術(shù)功底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將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娓娓道來。書中,他強調(diào)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這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核心所在。這一精神體現(xiàn)在中國人對自然、家庭、社會的獨特理解和實踐中,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提倡道德的自覺和自律。這種精神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也影響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感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樓宇烈教授通過對比中西文化,揭示了中國文化在歷史上的兩次重要貢獻:一是在中世紀向近代的過渡中,中國以人為本、道德自覺自律的文化沖破了西方以神為本的文化束縛;二是在20世紀科學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中國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思想為醫(yī)治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和“科技萬能”的弊病提供了重要啟示。這讓我更加堅信,中國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輕的文化。
此外,這本書還讓我對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樓宇烈教授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自信,就等于失去了靈魂。他呼吁我們要尊重原創(chuàng)、鼓勵創(chuàng)新,在傳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傳承。這讓我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學習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總之,《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它不僅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更讓我在文化自信方面受益匪淺。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珍惜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6
閱讀樓宇烈先生所著的《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我仿佛經(jīng)歷了一場深刻的文化之旅,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這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樓宇烈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yǎng)和睿智的哲思,對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闡述。他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娓娓道來,使我得以窺見那些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精神力量。
書中最令我動容的是對中國文化中“以人為本”精神的闡述。這種精神強調(diào)人的尊嚴和價值,倡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愛與尊重,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情懷。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沉淀,更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指導,它教會我們?nèi)绾巫鋈恕⑷绾翁幨、如何追求和諧與進步。
此外,樓宇烈先生還對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這一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人類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要關(guān)注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平衡,以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在全球化時代保持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我們應當珍視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將其傳承發(fā)揚下去,讓它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總之,《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書。它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內(nèi)涵,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念。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xù)努力學習、深入思考,為弘揚中華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 7
人和國相似,自尊自愛自強,不能自負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很難想象淵博的胡適先生為何支持全盤西化理論,也是大學者,響當當?shù)娜宋锇。?/p>
真正的強大,就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守住初心,學習強者,為我所用,強大自我,與外界和平相處!
無論世界怎么變換,物質(zhì)的不可缺少,精神的更是真正的'人的標志!科學很了不起,但是,人文也是另外一只翅膀,絕對不能折翼!
禮,義,廉,恥,任何時候不能丟!否則,又回到原始社會啦!
一味地孤芳自賞固然可笑,一味地崇洋媚外,也是丟失了自己。先好好學習自己家的寶貝吧,不要讓別人笑話咱連自己也不懂,甚至中國人的英語比漢語還好,不以為恥。就像熱愛外國阿姨超過了愛自己的母親!
真正地學好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然后再學習外國的文化,二者融合,就變成了最有力量的金剛葫蘆娃,無堅不摧,再也不受欺凌和宰割!
【《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讀后感:尋根之旅】相關(guān)文章:
讀《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04-13
勤勞是做人的根本 是學生的根本08-16
中國文化的和合精神與21世紀02-20
文化尋根作文03-18
用根本造句10-17
飄零與復歸:現(xiàn)代人的精神之旅02-21
抓住根本看輕其余08-15
《傳承中國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讀后感08-17
尋根優(yōu)秀作文(通用60篇)08-26
語文的根本是“文本”08-22